长三角、珠三角山清水秀,经济发达,来看什么。
如果全球配置资源,中国将成为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的平台。去年3月份决定不迁都了,迁非首都功能,就是雄安新区。

保险资金和银行资金是重大的资本市场之外的资金池。2016年年底我来调研时,好多人问我要不要买美元。像现在的常识公司一样,紧接着外资要离开日本了,也大规规模抛出自己手里的房子。所以中国现在必须走向全方位开放,既搭别人的便车,也让别人搭我们的便车。新技术进入金融领域,产生了许多现象。
所以人们都有冲动,想进入第三套、地四套,进入投机性需求和投资性需求。所以我们提出要抑制房地产泡沫。因此,当经济完全实体化并禁止货币化时,等于给每个人的收入追求和财富追求设定上限,抑制天才最大化发挥潜力的动力。
即便是穷人,其绝对生活水平也有显著提高。贫富差距带来发展动力。按照历史学家麦迪森的估算,公元1500年时富国人均GDP大约为穷国的1.5倍,到工业革命早期的1800年,富国人均收入是穷国的4倍,到1900年这个差距扩大到10倍,而在2000年时则超过20倍。今天的国人不出国门,就可以通过互联网学习耶鲁大学希勒教授的金融学课程。
财富分配、收入分配和消费分配 对于人类来说,财富分配、甚至收入分配本身不是问题的关键,更为关键的是消费分配,因为不管是经济学理论还是现实中,每个人的幸福或效用直接取决于消费,而不是货币收入和财富本身。一些国家先富很多,穷国也得到好处。

IT业的产品在销售到一定的数量、获取必要的收益之后,再免费提供给民众,也是零成本的,等等。2008年的金融危机是否过多打击了穷人、帮助了富人呢?从2007年底到2011年的四年危机高峰期,最富10%跟最穷10%的收入比从原来的5.8倍,上升到6.3倍,收入差距恶化了,而两者的资费比从4.3倍下降到3.9倍。网络医疗的进步,使得以前只有达官贵人才能享受的医学会诊,普通人也能享受。根据皮克迪教授的估算,在一战之前的1913年,法国最富1%家庭的财富占全社会财富的55%,但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冲击之后到1947年,他们的财富占比下降到30%,使财富集中度大大下降。
从皮克迪、斯蒂格利茨到其他学者,都认为改变资本制度是纠正收入差距的根本出路。到底该如何理解现代经济下的贫富差距?现今的贫富差距有多少是制度所致,多少是现代经济的客观本质所致?世界的未来真的像皮克迪教授所预言的那样? 我们必须看到,皮克迪教授研究的两个多世纪中,财富分配持续恶化主要发生在两个时段:19世纪后半期到1913年(第一轮全球化)和1980年至今的30余年(第二轮全球化)。在2013年发表的一份很有影响力的研究中,芝加哥大学Meyer和Sullivan两位教授发现,从2000年到2011年底,美国最富10%跟最穷10%的收入比累计增加了19%,原来前者的收入为后者的5.3倍,最近上升到6.4倍,也就是收入差距恶化了近五分之一。所以,收入集中度的提升跟拼爹时代不是一回事。
可是,过去的土地分配不平等、工业资本分配不平等并没有将人类带向毁灭性革命,资本主义继续调整适应至今。即使到了农业社会,多数时期生产为自给自足,货币化交易占比很少,虽然财富分配、收入分配和消费分配三者开始分离,但三者之差不是特别离谱,财富差距、收入差距和消费差距基本相当,尤其是收入差距和消费差距基本一致,研究财富差距、收入差距基本等同于研究消费差距。

只要能做到这些,成功者实现的合法收入再高,我们都应该为他们庆祝。假如一种病毒一旦感染上就需要1亿元才能治疗好,而每个人每年有千万分之一的概率感染上,也就是说每人每年有10元的预期治疗费。
所以,对于现代社会,只要消费差距不失控并且低收入人群也能有体面生活,其他差距不一定只是坏事。于是,在今天的世界,谁掌握更多的金融资本,谁就更能在收入竞争中胜出。阿里巴巴集团上市后的市值也会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同理,以黄金、银子作为成功、财富的唯一度量,最终也会限制能者的激励,因为这些实物的东西也是有限的,是不能再创造的,会限定世界财富总量。因此,战争等天灾人祸可以重创财富分配和收入分配的相对关系。我们中国人常说财富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财富规模达到一定的水平之后,对财富所有者的生活其实很难有实质影响,但消费是更为直接的,是每个人能感受到的
供给方面临的是成千上万的需求方或消费方,消费方的偏好千变万化。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本质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能力的提高,这个过程就是一系列从科学发明到科技创新再到产业变革的动态演进过程。
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评价尺度很多,比较重要的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产品品质和供给体系质量的不断提高。简言之,无论是生产方、消费方,还是需求方、供给方,以及成千上万的市场经济活动的相关参与者,都面临着信息的不确定、不明确和不断变化。
当前,数字经济已经显露,其势浩荡。随着这一进展的不断升级,人类社会就迎来了数字经济这一崭新的经济形态。
三是利用已销售产品或已租赁设备来感知、获取产品和设备的利用信息,实现生产、销售、服务的一体化,推动企业转型和价值链升级。二是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相匹配,供给与千变万化的需求相适应。三是在供给满足需求的过程中,社会资源配置不断优化,生产要素效率不断提高。第二,数字经济是智能化经济。
数字经济呼唤深层体制变革 数字经济是种新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它呼唤新的管理协调方式,甚至是新的思维方式。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管理方式和资源配置方式很大程度上就是要解决这一因经济主体无限大而产生的经济活动信息的不确定。
数字经济的核心:最大限度减少经济活动不确定性 人类社会告别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后,在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条件下,需求方面临的是大量的甚至是海量的供应方,供应方提供的产品信息千差万别。让众多的科研成果顺畅地转化,变为现实生产力。
四是利用大数据把创新需求和创新资源联结起来,提高科技人力和物力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的转化。数字经济在我国已经有了快速的发展,它的更好更快发展需要不断地更新理念,持续地深化体制改革。
作为经济活动制度安排的经济体制要适应这一深刻变化,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同时,切实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调动市场主体创业干事的积极性、创造力,使市场进入更为方便,要素流动更为顺畅,产权保护更为严格,创新小溪成为洪流。伟大的科学发明产生了科技革命,科技革命通过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市场化,催生出新的行业,改造着传统的产业,塑造着产业新格局,这就是产业革命。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数字经济是在对已有海量数据进行计算基础上,或按照人类指定,或依据算法逻辑,由人造器物替代人的一部分功能的经济,即经济社会的智能化。
如今,以计算机、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智能终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使数据(数字)成为最重要的社会资源和生产要素,使数据获取、加工、计算、运用、存储等活动和过程,较之产品、服务本身的生产、流通、消费更为关键、更为重要、更为本质。二是要更好地尊重市场主体的主体地位。
一是通过多渠道、多方式获取的消费信息、需求偏好精准地了解、感知、掌握需求的总量、需求的结构和需求的变化,使社会生产更好地满足千变万化、不断增长的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信息获取的便利化,供给与需求联结的直接化,使得经济活动决策日益分散化。
毫无疑问,数字经济在以上三个方面,都可以推动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大众百姓的身份信息、交易信息、行为信息,是社会经济活动的宝贵财富,也是涉及群众财产安全、人身安定、私人隐私的个人权利。 |